用户名: 密 码: 保存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新闻报道 >> 内容

灾区社会工作诞生“汶川模式”

时间:2011-3-17 16:58:48 点击:10618

灾区社会工作诞生“汶川模式”

中国社工时报 2011年3月13日  来源:四川日报

     □政府出钱购买社工服务

  □“1+1+1+N”模式扩大社工群体

  社工们不定期组织各种活动,陪我们下棋、教我们唱歌,我们很开心。感谢他们!”最近,汶川县举行社会工作推进大会,当地社会福利服务救助中心的姚大爷讲述了自己的快乐生活。汶川特大地震后,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进入汶川,至今已帮助数以万计的百姓。

  会上,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,汶川县闯出了一条西部民族地区加快社会工作发展的新路子,探索出新路径,值得推广。

  借鉴广东做法

  政府出钱购买社工服务

  “我们的服务是面向灾区民众,为‘三孤’人员和青少年提供专业的社会服务和社会支持。”汶川县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有关人士介绍,因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需要,2009年底,广东援建工作组和汶川县达成共识,正式将社会工作纳入重建工作规划。大本营位于广州的大同社工也在汶川设立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,由此,汶川县首家民办社工机构诞生。服务中心除开展震后心理康复等工作外,还开展了羌族儿童和贫困单亲家庭服务。

  “广东在社会工作方面的模式很成熟,而且他们的社工进入汶川早,对灾区群众的情况很了解。”汶川县政府领导说,服务中心成立后,广东援建工作组和汶川政府共同出资424万元,向中心购买3年服务,“政府出钱购买社工服务,在广东并非新鲜事,但在汶川还是第一次。”他们看重的是,专业社工一方面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一手资料,一方面能以朋友身份为群众送去温暖与关怀。

  因地制宜创新

  “汶川模式”形成新范本

  通过广东社工传帮带,汶川逐渐培养起自己的社工。结合地震灾区的实际情况,服务中心从用人模式、打造爱心品牌等方面进行创新。他说,要让因地制宜的“汶川模式”成为全国尤其是西部地区社会工作推广的范本。

  社工站尽量培养和聘用川籍人士,注重本土化。目前中心的11名社工中,川籍社工有8名,其中6名都是汶川本地人。为调动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参与社工事务,他们还创造性地形成“1+1+1+N”用人模式:即1名高校社工专家+1名汶川本地人社工+1名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生+若干名汶川本土志愿者。这种模式让社工群体迅速蔓延至汶川的13个乡镇,并成为广东、四川等开设的社会工作专业高校的实习基地,接受了百余名实习生。

  汶川县已将社会工作纳入当地“十二五”规划,计划在未来3年时间,形成具有汶川特色的社会工作制度体系。

  目前,汶川社会工作得到民政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共同资助,这也是该基金会首次针对地震灾区民办社工机构开展的试点项目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官员杨海宇表示,“我们帮助了 ‘云朵上的花儿——汶川县高半山区羌族儿童社会化社会工作综合服务’和‘汶川县震后特困单亲家庭社会支持网络建设’这两个项目,看重的正是汶川作为地震重灾区,率先引入、创新和推进社会工作的范本意义,这对于探索灾区和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发展的价值巨大。”

作者: 来源:
相关文章
相关评论
发表我的评论
  • 大名:
  • 内容:
  • 汶川县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(www.wcdtsw.org) © 2010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  • 电话:0837-6245762 Email:wcdatong@sina.com wcgdsw@sina.com 机构QQ群:汶川县大同社工中心97132994 “我爱我家”志愿者群 54310139
    地址:四川省汶川县威州镇阳光家园三期电梯公寓A栋104室
    蜀ICP备14003660号